在辯論中,面對川普的強勢發言和重複的錯誤訊息,拜登顯得無力回擊。他不斷指控對方為「騙子」,卻未能有效反駁川普的言論。除此之外,拜登多次未能用完自己的發言時間,需要主持人提醒補充,顯示出他似乎無法組織完整的論點。
儘管如此,距離11月的大選還有一段時間,目前拜登和川普在民調上的支持度仍非常接近。對於台灣來說,這次辯論結果如何影響美國的政策和台灣的應對策略,仍需進一步觀察。
拜登的表現引發民主黨內部焦慮
辯論之後,民主黨內部立即引發緊張情緒,有人呼籲「換登」,希望拜登自願退選。然而,成功「換登」的前提是拜登自願退選,這一可能性非常小。拜登的競選團隊顯然考慮過這種情況,這也是他們提議提前舉辦辯論的原因,以便有足夠時間調整選戰策略。
未來,拜登的競選團隊可能會盡量減少或避免拜登公開發言的機會。事實上,民主黨最佳的換人時機已經過去。最好的時機是2022年期中選舉後,拜登當時可以體面退場,但他選擇繼續競選。現在,民主黨內幾位有意爭取總統寶座的人,如密西根州州長惠特默和加州州長紐森,則採取低調策略,等待2028年再出來競選。
川普的強勢回歸可能對台灣的影響
川普目前在多數民調中的支持度略微領先,特別是在關鍵的搖擺州。如果川普當選,對台灣的影響可能會非常顯著。川普第二任期的政策可能會比第一任期更加激進,特別是在對華政策上。
川普團隊成員如歐布萊恩、格雷內爾、凱洛格和博明等,都是對中強硬派。他們主張與中國經濟脫鉤,並加強與印太地區盟邦的軍事合作,以嚇阻北京。川普提議對所有中國進口商品課徵60%關稅,這一政見很可能付諸實踐,進一步加劇全球供應鏈的分流,迫使更多台商回流台灣或轉移生產基地到其他友好國家。
相較於經濟影響,川普回歸對台灣安全環境的影響則更加不確定。從波頓的回憶錄中可以看出,川普將台灣視為與中國談判的籌碼。如果中國接受他的條件,川普可能會犧牲台灣的利益。但在達成協議之前,川普可能會藉由加強與台灣的關係,提升美國的談判籌碼。
拜登連任的可能性及其對台灣的影響
儘管目前情勢對拜登不利,但歷史數據顯示,現任總統競選連任的成功率約為69%。如果拜登能夠順利連任,預期他的內閣副手將會扶正,確保政策的延續性和穩定性。拜登的外交、安全和經濟政策不會有太大改變,美國將繼續深化與印太地區盟國的軍事合作,有效嚇阻中國,減少台海衝突的可能性。
經濟方面,美國的綠能和環保政策將持續推進,台灣企業將面臨更多國際減碳壓力。此外,美國對中國的科技封鎖可能會從「小院高牆」變成「大院高牆」,進一步限制中國的技術獲取,對台灣的半導體和ICT產業帶來新的挑戰。
台灣的應對策略
無論誰當選,台灣政府和企業都應該提早做好準備。針對川普可能推行的政策,台灣應加強與其他國家的經濟和軍事合作,減少對單一市場的依賴。對於拜登可能連任的情況,台灣應繼續推動綠能和環保政策,並積極應對美國的科技封鎖政策。
選戰的結果尚未可知,但台灣需要隨時關注美國總統大選的動態,靈活調整應對策略,確保在未來四年中能夠有效應對各種挑戰。
圖片來源BCC